說起今年最火的網絡短劇,不得不提《逃出大英博物館》。
視訊一上線就受到全民追捧,各個平台的播放量超過百億,連人民文娛都發表評論「小短劇也有大情懷」。
但很多人不知道,兩位博主創作短劇的靈感,其實來源于網友的一句留言:
「想看大英博物館里的文物回家過年,有沒有人能拍一部動畫,讓文物擬人化復蘇……」
就這樣,陌生網友的一個創意,轉動了命運的齒輪,也成就了兩位博主的優秀作品。
李維的《弱關系的力量》一書中提到:很多時候能幫你成事的,往往是被你忽視的「弱關系」。
就像博主和網友之間,原本只是陌生人,但因為一個靈感鏈接到了一起。
著名社會學家馬克·格蘭諾維特曾做過一項調查后發現:
「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系,是那些并不經常見面的人,甚至是你根本不怎麼認識的人。」
善用陌生關系,不僅是一種交往模式,更是一種新型人際思維。
當你懂得陌生關系的意義,也許可以辦成意想不到的事情。
對熟人的過度依賴,或阻礙新機會的出現
此刻,如果你想要找一份工作,哪一類人最可能提供便捷的機會?
是你經常一起玩的朋友,還是你社交活動的組織者?抑或者是你的職場同事、客戶?
在設計院工作了三年的尹先生,最近很發愁。
他的業務量越來越少,每月拿到手的工資不到兩千,而且上下級關系淡漠,他覺得事業看不到希望,未來一片黑暗。
但他本身是個踏實的人,這幾年接觸到全新的AI行業,他已經認真學習了很長時間,也有心進入新行業發展,只是苦于沒有熟人幫他介紹。
偶然間他加入了一個同鄉群,在群里報了自己的地址和名字后,發現群里有一個朋友,目前正在上海一家互聯網工作,從事的正是AI行業。
對方了解到他的處境,沒過幾天,就幫他聯系到一個面試的機會。
尹先生抓住這次面試機會,順利獲得月薪兩萬元的優質工作。
像尹先生這種情況,想要在傳統的熟人關系中獲得新工作機會,還是比較難的。
因為身邊人的工作、收入、階層、視野都相似,這種「強社交網絡」已經形成固化。
此時只有打破原來的社交圈,才能夠找到新的出路。
前幾年,有個新聞轟動一時。
上海科技園中有一家公司,因為資金鏈斷裂即將倒閉,老闆和員工既著急又無奈。
這時,公司的清潔工阿姨得知情況后,竟然一口氣拿出六百萬拯救了公司。
《弱關系的力量》一書中說:「扭轉局面,只需要找到一個對的人。」
很多時候,越是不在意的關系,越能提供幫助。
就像清潔工阿姨,平時為人低調,跟公司的年輕人相處融洽。
誰也沒想到,最后伸出援手的,正是平時忽視的「弱關系」。
更換不同的連接,才能得到最新鮮的信息
想要讓更多的人幫你解決問題,就要加強自己的社交弱關系。
只有這樣,才能從不同渠道獲取新鮮的信息。
當年,喬布斯在發布會上介紹第一個蘋果產品iPhone,尤其強調「這是iPad、phone、iTuned 的結合體」。
從那以后,每一款新產品問世,他都會刻意強調變化在哪里、進階在哪里。
喬布斯熟悉了變化,也為世界帶來了變化,而他自己,正是因為創造了變化聞名世界。
每一天每一刻,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在發生變化,你不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。
洛杉磯一家華文媒體做過一次深度調查,發現不論是來自中國大陸、台灣和香港地區的留學生,還是他們的家長老師,都面臨共同的難題:
即他們無法更好地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。
因為中國人每到一個地方,都傾向于聚集在一起生活和學習,形成很多強社交網,比如「唐人街」。
而這些組織大都是半封閉的,只向華人開放。
不可否認,這些社交網有一定的積極作用。
比如內部成員可以幫助彼此,克服各種各樣的障礙困難。但從長遠來看,其消極影響更大。
封閉的社交圈,不僅不利于人們提高語言能力、跨文化交流,而且很難信任和融入當地人,更無法在當地人的競爭中占據優勢。
我們大多數人,一遇到危機就本能地依賴強社交網,尋找親朋好友幫助。
甚至一生都沉浸在「熟人圈」,無法突破限制。
這樣的生活看起來很穩,但也從根本上扼殺了更多發展可能。
小米公司的創始人雷軍說:
「我在創業初花了70%的時間去找人,我找的不是和自己一個層面的合伙人。
因為合伙人要互補,要不一樣,甚至要成為我的一面鏡子,要能跟我最熟悉的東西互相挑戰。」
強關系,往往觀點一致、志趣相投。而弱關系,會為你的事業加入不同的見解,獲得稀缺的信息。
多去鏈接弱社交,才能得到最新鮮的資訊,觸及更豐富的資源。
打造流動的弱關系網,才能創建更多鏈接
有一位天使機構負責人說,他從互聯網融資中看到了一種趨勢,那就是「弱關系」的延伸。
理論上,互聯網融資是沒有上限的,每個人都可能給予支持,這比銀行或投行的能力強太多了。
互聯網社交,提供了一個龐大的、近乎無限的弱關系庫,讓我們隨時隨地與別人產生鏈接,并尋找自己需要的資源。
它像一個個流動的驛站,每個用戶都可能在驛站短暫停留,想要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弱關系庫,就需要讓所有驛站流動起來:
(1)學會信任不熟悉的人
研究顯示,隨著時代發展,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度正在大幅下降。
超過70%的人不敢相信陌生人,只有不到20%的人表示愿意相信陌生人。
我們需要弱關系,但又習慣性拒絕與陌生人深度接觸,這就導致可信任的陌生人越來越少了。
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,多交朋友廣結人脈,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識,至少收獲總比風險大。
著名的「六度人際關系」理論指出:
任意兩個人之間,通過社交網絡或人際關系,最多只需要經過六個中間人,就可以建立起聯系。
所以只要創造源源不斷的弱連接,讓自己成為一個中轉站,就可以在社交平台有一席之地,融入更大的社交網絡。
(2)主動聯絡別人,才有被聯絡的機會。
所謂「愛出者愛返,福往者福來」。
改變自己的第一步,就是跳出熟人關系網,主動為他人提供幫助。
比如,在公交車上給有需要者讓座,對滿頭大汗的外賣小哥道一聲辛苦,給遇到問題的網友真誠解惑——
我們要相信,所有的利他終究會利己,抓住每一個釋放善意的機會,讓自己的弱關系圈流動起來。
(3)找到人際交往中的價值交換。
當我為對方提供了一個幫助,這是我的價值投資。
日后如果我需要的資源剛好在對方那里,那TA大機率也會對我慷慨解囊。
人與人之間的交往,其實就是一種價值交換。
當然,這種交換不一定完全對等,有可能會吃虧或占了便宜。
但我們不必在乎一時價值的大小,應該用長遠的目光看待發展。
即使一時不平等,但我們從中感受到的認知、見識,也是一種收獲。
流動的弱關系庫,會為我們鏈接更多弱關系網絡,也會為我們提供更多互聯網信息,創造更多有價值的資源。
寫在最后
《弱關系的力量》中有一句話說:
讓不熟悉的人,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。
世界這麼大,總有人兜兜轉轉幫你一把。
當然,想要在弱關系中獲得有用的信息,就要與更多陌生人建立弱連接。
首先,要讓別人認識你,如果能為他人提供價值就更好了,畢竟利人就是利己。
其次,人品是關鍵,當所有人都看好你、信任你,自然也就更愿意幫助你。
在弱關系社交時代,你有這樣的信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