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1946年1月之后,蒙古國就從我國的版圖分割出去,作為獨立的主權國家開始行使其政治職權。
隨著時間推移,蒙古國這片土地也發生很大變化。
曾經一望無際的草原、成群奔跑的駿馬漸漸減少,156萬平方公里,卻只有340萬人口,而其中1/6是寡婦或單親媽媽,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
蒙古國單親媽媽數量多,是國內十分普遍的一個現象,然而在普遍性現象背后卻也有特殊性差異。
蒙古國的單親媽媽主要分布在兩個地方,一個是廣袤的牧區,另一個則是繁華的首都,這兩個地方的形成原因不同,其生存狀況也明顯不同。
蒙古國的經濟發展類型較為單一,主要依賴畜牧業和農業,迄今為止,蒙古國是全世界國家和地區中,少有的保留游牧傳統的國家。
而眾所周知,游牧民族的生活特點主要突出一個「游」字。
這些游牧民族必須隨著季節更替及草場的肥沃程度,時刻判斷是否進行草場的轉場,所以生活地點的移動性和不確定性成為游牧民族最顯著特征。
外出放牧拖家帶口并不是個好選擇,孩子教育問題、老人贍養問題等都是必須重點考慮的因素。
所以在大多數游牧家庭中,外出放牧的往往是年輕力壯男子,婦女則留在家中照顧孩子及老人。
家庭的重擔落在婦女一個人身上,雖然這些女子名義上有婚姻關系,但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扮演著單親的角色。
然而,外出放牧的男子也并不輕松。
旁觀者對蒙古國十分向往、美好,認為蒙古國有美麗的風景,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「風吹草低見牛羊」的愜意。
然而這只是旅游人士的旁觀者視角,事實上,以放牧為主要生活方式的蒙古國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,甚至對他們而言,放牧是一件要命事。
放牧是一年四季都要做的事情,并不會因季節變化而間歇性停止,除卻隔一段時間的尋找與奔波,蒙古國人還要忍受寒冷的天氣。
蒙古國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,緯度較高,冬天最低溫可以達到零下30多度,極度低溫往往伴隨著長期下雪與寒潮天氣。
惡劣的氣候條件對當地畜牧業造成嚴重影響,每年冬天都會因低溫、雪災造成牲畜大量死亡,以及牧民的死亡,這也是蒙古國十分頭疼的一件事情,當地人稱之為「白災」。
有「白災」就有「黑災」,「黑災」指蒙古國經常會出現嚴重的沙塵天氣。
每年春季是蒙古國沙塵最嚴重的季節,也成為我國北方春季沙塵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,受惡劣天氣影響,很多牧民都會在沙塵中失蹤。
天氣因素成為牧民發生意外的重要原因,而不管是哪種災害,只要有人在災害中發生意外,那麼家中的妻子就會被迫成為寡婦。
相比于牧區放牧的性質,繁華的首都烏蘭巴托也有大量的單親媽媽顯的有點不可思議。
烏蘭巴托常住人口大約在160萬左右,已經占到全國一半以上,烏蘭巴托的人口構成以年輕人為主。
然而據調查顯示,3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,單親母親的數量高達15萬,令人不可思議,而這種狀況的出現與蒙古國文化傳統有很大關系。
蒙古國向來以戰斗民族著稱,女性也十分剛強倔強,思想上并不以相夫教子束縛自己,女性的主觀性、獨立性意識非常強。
尤其是東歐巨變、蘇聯解體后,西方的所謂「自由」「民主」思想進一步向蒙古國滲透,使得不結婚、單親生子成為一種「潮流」。
在這種氛圍影響下,很多蒙古國女子都加入未婚生子大軍,使蒙古國的單親媽媽數量進一步上升。
同時,現代教育的發展也使得更多女子接受高等教育,她們的思想更為開闊,也有更強的經濟實力養育孩子。
而與女性形成鮮明對比的,則是當地男子。
同樣是戰斗民族基因,使得蒙古國男子大多有大男子主義。
所以很多女子在有能力可選的情況下,不會委屈自己與這樣的男子共度一生,雙方不合適會選擇立馬失婚或者直接單親生子。
縱觀蒙古國的自然條件,其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以及豐富的礦產資源、富饒的自然資源是足以養活眾多人口的。
然而整個蒙古國人口的密度卻非常小,這有著很重要的原因。
首先是歷史原因。
作為從中國地圖版與分出去的一部分,蒙古國與中國的關系向來十分深遠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